临近岁末的一个清晨,当CCU收到一面来由病人全家送来的锦旗时,心脏重症团队的每位医护人员都有着说不出的喜悦。面对自己的管床大夫郭素萍副主任医师和方莉娜主治医师,病人田丽(化名)从内心深处满怀着真诚的感激。回顾着田丽的救治过程,方莉娜主治医师在充满惊喜的同时,对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救治有了更加生动而深刻的理解。
半月前的一个夜班,她像往常一样有序忙碌着病房里的工作,外院打来了急诊转诊的电话。“方大夫,2医院转来一位23岁女病人,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高度怀疑暴发性心肌炎,请做好接诊准备。”放下电话之后,护理组长张文苑护师清晰而简洁地讲道。
在等待病人来院的过程中,方莉娜主治医师一边联系随车医务人员,一边在病房里进行抢救准备。顺利转入CCU病区,病人不仅意识欠佳,并且存在明显的血压不稳。急查动脉血气分析,危急值状态的氧分压数值使大家赶紧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支持。即便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下,病人的血压依旧难以维持正常平稳,急诊床边心脏彩超提示:心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射血分数低至32%。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英文简称)的植入上机已然成为了“当务之急”。眼看病人体内的微循环没有得到足够的氧供,乳酸开始逐渐上升。张静主任、郭素萍副主任医师立即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
追溯病史得知,病人以“胸闷伴全身乏力5天,加重7小时”为主诉在当地入院。住院期间,病人曾经出现极度乏力症状,严重时伴随大汗淋漓和呼吸困难。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变,给予药物治疗也未见明显病情好转。眼看病情加重,病人开始逐渐出现极度心慌和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当大家像“侦查案件”一样把病人的所有发病过程给梳理清楚之后,结合近期存在的过度劳累和感冒病史,“暴发性心肌炎”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临床诊断。
眼看病情每况愈下,出于病人的安全考虑,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窗外是无尽的黑夜,CCU病区之内则是匆忙奔波抢救的身影。在与体外循环科李建朝副主任医师讲解病情之后,郭素萍副主任医师即刻同病人家属沟通病情。
逮及安全上机并平稳运转,钟表上的指针已经转动至凌晨4点的位置,病人的生命体征得以平稳维持。对于心脏重症团队而言,忙碌整夜的脚步虽然显得略微沉重,但是内心中那份对于生命的执念却始终如初。
抢救过程可谓“如履薄冰”,整个团队没有丝毫懈怠:无数次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每小时评估病人的心脏彩超变化,床旁待命随时严密监测着病情的“蛛丝马迹”变化。
在随后的治疗中,CCU心脏重症团队认真贯彻执行“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严格把关对症支持治疗、以循环支持、呼吸支持、为主的生命支持治疗、抗病*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所有可能决定病情进展和远期预后的治疗要点,从而将这场“风暴”对于心脏的损害降至最小。
诚如大家最初的预期,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田丽身上的生命支持装置纷纷平稳脱机。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逐渐恢复了生活的常态,在普通病房康复治疗的同时仍旧对于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她将别人探望时送的鲜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那份满心欢喜的样子,丝毫看不出“风暴般”疾病曾经发生过的影子。
当听到亲人们讲起病情发生过程时,这个乐观的女孩还是偶尔会从眼角噙着些许晶莹的泪花,然后很快就表现出坚强而勇敢的样子。她从内心始终相信:熬过了短暂的黑暗,迎来的就是生命的曙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对于田丽而言,她可能不会明白自己当时发病时所处的糟糕处境,但她却能够想起自己在清醒状态时的那份煎熬与坚强。而对于她的父母来说,这段陪伴女儿“咬着牙走过的路”却注定终生难忘。
在随访门诊见到这位前来复查病情的田丽时,她的阳光笑容让张静主任感到惊喜满满。回顾起这“奇迹般”的救治过程,郭素萍副主任医师、方莉娜主治医师也纷纷从内心深处为之祝福。作为田丽的直接管床医生,当她们看到病人痊愈出院、笑靥如花的那一刻,那是一种扣人心弦而如沐春风般的惊喜与藉慰。时间过去了很久,她们可能忘记了那天夜里彻夜抢救的疲惫与艰辛,但却能够清晰记得病人康复离开时的那份欣慰。作为临床一线的心脏重症“尖兵”,CCU心脏重症“*团”可能从未提起过自己在救治过程中的用心付出,但救治成功的病例却在时刻见证并彰显着他们的医者仁心。正如尼采所言:“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在为生命奇迹而点赞的同时,背后的那些用心付出看似无言,但却终将被人铭记和值得纪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