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我们介绍了痰饮病的病机以及四中水饮证的不同临床症状,今天主要介绍留饮、伏饮、痰饮在五脏时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痰饮治疗的经典方剂。
《金匮要略》原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而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有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释义: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故心下满闷痞硬,动悸不宁;水饮停聚心下,阻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抑遏胃阳则恶水不欲饮。
水饮射肺,肺气郁遏,气不布津,津聚则化为涎沫,随饮逆上泛,故吐涎沫;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欲饮水,但饮水的量并不多,只是有欲饮之念而已。
水饮困脾,脾失健运,精气不生则中气不足,所以少气。少气则不足以言(少气懒言)。脾主肌肉而恶湿,脾被水饮浸渍则身体沉重。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胁贯膈,上注于肺。水饮侵肝,肝气不利,经脉失和则胁下支撑胀满;饮邪循肝的支脉上注于肺,肺气失和则嚏;肝肺经脉相通,饮气相激,故喷嚏时牵引胁下部位而作痛。水饮犯肾,命门火衰,肾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失制,蓄水向上冲逆,则见脐下动悸不宁。心肾水火相交,下焦水饮随经上凌于心,亦可见心下悸动。
留饮是指饮邪停留不去,时间长,病情深痼,其范围仍属于四饮之中。而伏饮是指饮邪久伏,伺机而发的情况,亦属于四饮的范畴。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遏阻,因此其部位会有阴寒湿邪等特征。
因此,对于饮证的治疗,我们仍然要遵从“以温药和之”的基本原则。
辩证治疗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
症状胸胁胀满,甚则头晕脑胀,或兼小便不利。
方药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现代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积水、内耳眩晕症、神经衰弱等属于脾虚痰饮的疾病,亦可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炎等水饮上泛者。
饮及脾肾——肾气丸“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症状气短,小便不利,畏寒足冷,腰酸。
具体方药组成及临床应用等详见前文链接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