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7/1 1:09:0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习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坚守中医临床思维,传承中医特色技法,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法宝。在临床中传承中医理念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中医手法需要辨证、辨型、辨位。正骨手法传承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中医理念。68岁的何奶奶下楼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脚摔得不能动了。她家住在北京东城区天坛南里社区,被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急诊。拍片检查后,医生指着片子说,内踝、外踝、后踝粉碎性骨折,伴随距骨脱位,建议手术治疗。何奶奶哭了起来,担心住院手术了,瘫痪在床的老伴没人照顾。“我脚踝骨折了,不想手术,能保守治疗吗?”何奶奶多年来一直在北京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看病,她拨通了院长齐越峰的电话。“来吧,我们尽量争取保守治疗。”齐越峰满口答应。在临床中,尽管踝关节骨折比较常见,但像何奶奶足踝3块骨头全部骨折,还出现关节错位,保守治疗难度不小。何奶奶痛苦地平躺在病床上,屈膝屈髋,受伤的左脚伸出床尾。齐越峰带领创伤科主任李晔给何奶奶进行手法正骨,一手握住踝上的小腿下压,一手托握足跟上提,顺势将踝内旋、内翻,背伸踝关节,两手掌紧贴踝部两侧反复扣挤,使足踝成功复位。中医手法正骨不动刀、恢复快,何奶奶用了不到8周时间骨头就长好了。3个月后,左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折线已经模糊,踝穴未见增宽。她激动地对齐越峰说:“中医手法正骨好!不用做手术,我不知少遭了多少罪。”让何奶奶点赞的“四部正踝法”,源于丰盛正骨经验,尽管历经60余年,却一直连名称都没有。“首重手法,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至上。”这是丰盛正骨始终坚持的骨伤治疗学术思想。如何让中医特色正骨术传承不走样?2006年,作为“丰盛正骨”的第四代传人,齐越峰带领团队对踝关节正骨技术进行动作拆解与提炼。为解决技术上的疑难点,他们穿着铅衣走进射线室,双手暴露在X光下对患者进行复位。“当我们看到骨头移动的动态轨迹后,恍然大悟。”齐越峰说。齐越峰说,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四步正踝法在临床需要辨证、辨型、辨位。针对不同的骨折分型,有的单独应用1种手法,有的需要提压、旋翻、扣挤3种手法,有的需要4种手法一起联合应用。中医正骨手法传承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中医理念。中医特色不能丢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其特色和优势,中药制剂才能够不断优化,方便患者使用。“我就是奔着它来的!”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80多岁的李奶奶指着护士手中的一根黑色小棍儿,呵呵地笑着。李奶奶大腿上长了一片带状疱疹,水疱消退后仍然非常疼痛,用了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抱着一线希望赶到中医医院。护士拿着小棍儿在酒精灯上炙烤,不一会儿便熔化成黏稠的液体,小片摊涂在纱布上,找到痛点,趁着余热敷在李奶奶腿上。一周后复诊,李奶奶疼痛减轻了不少,要求再多贴一些。让李奶奶慕名而来的“小棍儿”,长五六厘米,手指头粗细,叫黑色拔*膏,俗称拔膏棍。它可是皮肤科医生经常使用的“宝贝”,对于气血不畅、湿*蕴结等造成的皮肤角化、肥厚增生、疼痛等具有很好的疗效。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周冬梅介绍,拔膏棍脱胎于古代的黑膏药,这是中医特色的外用药剂型。它的发明人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创始人赵炳南。他对传统黑膏药剂型进行了改革,去掉了膏药裱褙的敷料,将其直接做成棍状,可摊涂热贴,可烧熔成滴,可加热蘸烙,还可熔化后加药。根据皮损特点及大小,灵活选择相应的用法,从而控制药物的温度及涂布面积,实用方便。中医思维是精髓中医关注病,更关注人。从症状入手,病症结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为患者解除痛苦。“我的心不大了!”26岁的山东小伙王小雷激动地说。他把最新的心脏超声报告交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李*,报告显示:“左室前后径34/53毫米,横径30/46毫米,长径64/78毫米,余各房室腔内径正常范围。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收缩功能正常。”王小雷患的是扩张型心肌病,俗称“大心脏”。他感冒了一场,就出现胸闷症状,常常在夜间憋醒。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性心肌炎,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医生给开了药,他连吃20天症状没缓解,稍一活动就憋喘,走路都困难了。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脏射血分数为38%。吃了14服药之后,王小雷感觉胸不闷了、不憋喘了、乏力也减轻。再接再厉,王小雷先后调了两次药方,坚持服药半年,心脏恢复了正常。“病人需求是中医进步的动力。”李*说。他从事中医血管科临床将近30年,先后从师于岐*学者王阶,国医大师薛伯寿、刘志明、孙光荣,首都国医名师冯兴华,不停地探索治疗心血管病的方法,让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彰显,让更多的患者免受痛苦。创新发展是契机借助现代科技,让中医手法更稳定、更规范、更安全、更容易推广,充分发挥骨伤科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我来试试。”“一二,转!好,这个力度不错。”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大楼18楼多媒体教室里,一群医生围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热火朝天地讨论交流。这个“小伙”身高1米8,体重70千克,是由朱立国团队研发的颈椎旋提手法考核机器人。朱立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颈椎旋提手法的发明人。“小伙”不一般,医生把它当“老师”,能实现人机对话、量化考核、智能提示操作者的错误。颈椎旋提手法,源自传统旋转手法,俗称“扳脖子”。中医技法与机器人扯上关系,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医疗事故鉴定会。当时,一位老教授向在场最年轻的中医专家朱立国提出两个问题:手法的操作流程有没有规范?安全性到底怎么样?老教授的质疑深深触动了朱立国。他带领团队申报课题,用数据证实中医手法疗效,为中医骨伤正名。“传统中医技法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发扬光大,让中医手法更稳定、更规范、更安全、更容易推广,充分发挥骨伤科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朱立国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临床上,中医在诊断治疗时,彰显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中医特色手法,与其说是“技法”,不如说是“心法”,要靠老中医口传心授,学徒用心领悟。传承精华,必须在领悟上下功夫,确保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同时,传统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没有临床疗效,赢得不了百姓信任,中医就建立不起自信。用中医思维来分析病因、找准病机,不断解决临床难题,是中医的立身之本。只有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备注:摘录于“人民网官方帐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公众号|久艾堂艾生活扫码关注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