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TUhjnbcbe - 2023/2/12 13:05:00
潮汕乡村做粿

文/周建苗

1

“潮汕人,尚食粿”,这些说的,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潮汕文化,更是一种舌尖上的美味。临近过年,潮汕地区家家户户跟其他地区一样,也在办各种各样的年货,但是潮汕的年货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种粿。潮汕乡村老屋子的厨房,仍保留着烧柴火的的大灶。在过节时,这种大灶大鼎就真正的派上了用场,不停歇的燃着,灶火旺旺热汽腾腾蒸煮着,鸡鸭鱼肉等,也有用于炊、炸各种各样的粿的,年的味儿就这样“炊”浓了。这个时刻,人间的烟火味浓浓的弥漫着潮汕大地,到处飘着氤氲的香气粿味,那是童年熟悉的味道。

每次过年,都是潮汕“姿娘”展现才艺的时刻,也表现着她们心灵手巧般的贤慧,那便是做粿、炊粿、拜老爷,以祭拜神明、祖宗,祈求一家子的平安幸福、吉祥如意。潮汕民间传统做粿、炊粿、拜老爷及祖宗,也就成了潮汕“姿娘”,生活之中一件神圣的事儿。经常的,哪家有喜事或过大节时,乡邻几家的老人、媳妇们,就会聚拢在潮汕民间“四点金”“下山虎”等的大厅,围着搁有米粉的大圆“簸箕”(一种潮汕的篾制品,用来晒沾米粉的工具,潮汕人也叫其为“篾湖”),坐在红矮板凳上做粿包粿,“簸箕”的中间放着散发着热汽的粿团,旁边放着一盆“粿馅”(粿料),手巧的潮汕女人们就这样说着笑着包着粿,那场面很为温馨迷人,有着浓浓的潮汕风情。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长,和针工一样为自小必修的手艺,所以可以这么说,会不会做粿也成了衡量一个潮汕“姿娘”慧不慧惠的标准。

粿类

在潮汕的每一个潮汕“姿娘”,或多或少的要会“做粿”,继承发扬着潮汕民间传统。而潮汕“禾埔”(男人),则会围着圩里、村里的池塘及小店,时不时不提回一些猪肉,买上一只鸡呀鸭的,还用捎回一条鱼等的。然后,他们便开始了杀鱼、杀鸡鸭,于村里清清河水的河岸边给鸡鸭拔毛、破膛,带回家中的大灶蒸煮。他们还会在家中,把切好的猪肉末、荸荠末、葱头段、地瓜粉、鸡蛋、萝卜丝等的放在盆子里,加少许水,然后分类混合搅拌成糊粘状,再放于搁在砧板上“护膜”(一种薄薄的呈*色很韧的豆皮),包着卷成条状,用切将“护膜”切断,放于“囊椅”上,再放入大鼎中蒸熟,吃时或煎或炸,这便成是潮汕有名的“虾卷”“粿肉”“卷张”,民间少不了的祭拜的美味佳肴。

记得小时过年过节,最喜欢的便是看着母亲忙碌做美味的样子,那是一种很美的场景。母亲提前一天把米浸水,泡松泡软,以备用为磨浆炊“粿仔”。她还于晚上,把白白的面粉倒入敞口的灰“瓷缽”中,加红糖、加白色粉末的发本酵粉,和水揉捻至成面团,才用布将缽口封住。小时很奇怪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才知道只有放了一晚的面团,经充分的发酵,蒸出来才又软又松又蓬。第二天,天很黑,还没有亮,“吱呀”一声,母亲便开门提着浸了一晚的米出去石磨磨米浆去了。村中的石磨,上面有一个圆磨石,下面是一块四周留着石沟的石垫,圆磨石一头紧连着一木柄,米从圆磨石上面的留有的小洞放进去,人推转着圆磨石边加米加水,便有白白的如稀泥块的米浆从四周流向石沟里,顺着前面留至缺口,注水于下面盛着铁桶、塑料桶里面……经常母亲为磨米浆,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后来,村中的辗米厂有了米浆机,磨米浆便方便了许多,但这样的米浆炊出来的“粿仔”,有点僵硬,吃着像缺了什么。

粿汤

天灰濛濛亮,母亲又在大灶前忙开了。厨房的屋子里,铺开了长高凳子或“椅方”(一种高宽凳子,上面涂有红色油漆,画有花纹的潮汕家俱),上面搁放着几个“竹囊椅”、“铜盘”(炊粿仔的铁盘子),炊粿仔了。母亲把加了清水稀释的米浆,倒入“铜盘”中,双手拿着左右晃荡均衡的大鼎的沸水中,然后盖上木鼎盖,隔个一、二分钟后,用一个钩子将“铜盘”取出,又将另一个“铜盘”的粿浆放入鼎中。接着她便用一竹板子,将蒸熟成片状的粿皮,从四周的角划开,“铜盘”的粿划成长方形的三条用手拉出,把又薄又软、晶莹剔透热汽腾腾的粿仔,披于“竹囊椅”上。就这样一出一入鼎一撒粿,迅速干脆利落,且一刻也容不得歇息,片刻工夫便在“囊椅”里面搁成了厚厚的一叠粿仔,再于上面炊上一面红色的粿条,一叠叠拜神祭祖的粿仔就这样大功告成了。然后,便是蒸发酵粿,蒸鱼,蒸鸡鸭、虾卷、卷张、猪肉等的,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笋粿

乡村的大鼎,旺旺的灶火,便这样成了过节的重要载体。经常的,母亲忙于炊粿等时侯,因为一系列琐碎的潮汕过节细节,她也无暇于做家人的早餐、午饭了。这样在早餐的时刻,母亲也会炊几“铜盘”薄薄的粿仔卷,留给我们蘸酱油或卤水,或淋蒜片朥将就着吃,这对于我们来说,反倒是一种美味了。那如琼浆、晶莹剔透的粿卷,还散发着腾腾的热汽,看着就十分诱人,再淋上一汤匙“高汤”,入嘴而食,细软咸香,唇舌温润,味蕾大开,愈想愈想吃。午餐,母亲便把拜了“老爷”粿仔,切成了条,用于炒韭菜,那韭菜炒粿的味道,很香也很回味。抑或,母亲用煮了鸡鸭的汤水煮粿汤,放了杀鸡鸭切成块状的血,还有几条鸡鸭肠,加上几段葱末,汤的味粿的滑葱的香,那美味真的有如把我们的“舌头”都吃下去了。拜神祭祖之后,如果粿仔吃不完,母亲还会用刀把粿块切成菱形的小块,掰开放于大圆“簸箕”,于阳光下曝晒,把粿块晒成粿干,想吃时拿一小撮用水煮,放上干虾仔或少许肉碎末,再放芹菜段,那也是十分美味的。一想起过节,就有如母亲的巧手,做美食的味道。

2

潮汕人过年的习俗繁琐,每年年底,有不少同宗族的祠堂举行祭祖仪式,十分隆重,其祭品用到的便有粿品。年二十四“神明”上天“述职”之时,家家户户除了都要彻头彻尾地大扫除,意在辞旧迎新,祈盼新的一年有新的好气象,同样也要做粿祭拜神。年二十八九,家家户户制作的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红龟粿、油粿(有酥饺、软饼两种)、菜头粿(萝卜糕)、甜粿、发粿等的,以备于年前、除夕、新年拜地头“老爷”、祭“祖先”,以及以前走亲访友之用。记忆中,每年过年,我最喜欢吃的便是“小米粿”“油粿”(酥饺、软饼)等的,“油粿”油炸起来,嫩滑、脆香、咸甜适口,里面馅的油麻籽、辗碎的炸花生米、白糖等混合的主料,香气逼人,入口留油,想着馋涎直流。而最能代表妈妈味道的,那便是小米粿了。当那蒸着的一笼小米粿大鼎盖掀开时,仿如是一朵朵洁白的莲花,从蒸笼中绽开,冒着氤氲的蒸汽,美丽极了,香扑四方。

小米粿

粿,在潮汕地区发展为一种色、香、味俱全的小食。潮汕俗语有:“潮汕人,尚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鲎粿软粿牛肉粿,菜头圆卡壳桃粿。”可见,潮汕粿的品种繁多,五花八门。“粿”,《康熙字典》释为:米食也。但是,潮汕粿的概念可远不止“米食”了。粿的原料除了米,还有面、薯粉等,其次,粿的类别很多,仅就其形式分,分为有皮无皮两大类。皮包馅的有红桃粿、鼠曲粿、朴枳粿、无米粿、菜粿、小米粿、油粿、猪朥粿、豆粿、笋粿等;没有粿皮的有粿条、甜粿、草粿、菜头粿、芋粿、栀粿、酵粿、麦粿、糕粿等;还有分不清皮馅的鲎粿,还有按照季节、按照功效等的分类以及归不了类的水粿、炸粿肉、粿汁等的。在潮汕,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为“粿”,是潮汕地区独特的粿食,品种繁多美味爽口花样百出,很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当你走进潮汕人家中,就会发现潮汕的粿,已深深的融入潮汕人四季时节,潮汕人的生活习俗以及灵*里的,那是一种难以抹去的传统乡味,也是一种大众的传统地方美食。

潮汕粿品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特点的形成,同样是离不开潮人赖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及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所以,潮汕的美食传统,是与潮汕文化的传统紧密相关的,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的。潮汕文化发轫于先秦,形成于唐宋,完成于明清、现代,完善于现代,美食文化自然也就与此同步了。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五方人民》说:“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蚌、螺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潮汕原始先民为海民,靠海洋生活,便奠定了潮汕美食以海鲜为特色的基础。而从秦末以来,潮汕先民从中原一直南迁到粤东,食物主要是粮食和动物产品,他们信仰“关圣帝君”“玄天上帝”等北方神,而北方祭祖的习俗是用面食当果品,但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所以便有了粿的基础。宋末元初,出现中原移民大量涌向潮汕的高潮,带入了丰富的饮食方式和习惯,主要是以儒家为标榜的齐鲁菜系,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菜系,特别是“油炸”和“糖醋”的烹调方法进入潮菜,大大丰富了潮菜的表现力。明、清时期都长期实行过海禁*策,甚至严格到“片板不许入海”,迫使以海鲜为食物对象的潮汕人不得不尽力改变饮食习惯,以稻谷、麦子等为主食,也就在这个阶段产生了“粿”食。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人民忍饥挨饿,吃野菜时发现了“鼠曲草”,发现它不仅香味浓郁,还能清热解*,后来人们便把这“鼠曲草”的汁用于做“鼠曲粿”,可能这是潮汕粿品最早的由来,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了。同时,潮汕粿品与潮汕的拜老爷、祭祖紧密相连,这与明代潮汕民居起源有着同样的历史,其来源基本吻合。

鼠曲草

潮汕粿品在潮汕地区既神圣又平常,因为无论是酬谢神明、祭拜先祖、婚丧嫁娶,抑或是日常主食,潮汕人都离不开“粿”,已成为潮汕美食文化的一个缩影。潮汕的祭祀文化浓厚,每年祭神拜祖的节日有30多个,由于每个节日祭拜的老爷不同,用作祭品的粿也不尽相同,这是潮汕粿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而这些粿品的制作要求精细、调味多样、烹调考究,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堪称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的喜爱。潮汕粿品的真正精髓,在千千万万普通人家里,而且融于节庆文化中。对于潮汕人而言,过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传统的拜神、祭祖了。同样的,过年期间,要拜的“老爷”、祖宗的次数大概近十次,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最重要的习俗,且一代传承着一代,已成了一种重要的潮汕民间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需要拜神,这是老一代潮汕人用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来坚守传统,展示着传承的力量。虽然也有不少潮汕人羁居国内外的其他的地方,但是对于祭祖,潮汕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就算是再远再累,也会争取回来祭祖。

3

潮汕人传统的做粿,高贵来自神坛,用于祭祖、拜神等祭祀活动,其最直观的作用,还是祈求一个好的兆头、意义。潮汕人有“时节做时粿”之说。元宵节要做甜粿、酵粿(发粿)、菜头粿,即“三笼齐”,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清明节做朴籽粿,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端午节做栀粿;中元节要做“碗糕粿”(即笑粿)、“胺仔粿”;春节做“鼠曲粿”“小米粿”“甜粿”“油粿”“红桃粿”等;如送灶日的红曲粿……粿品用于祭祀,往往寄托着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给予好的意头。如红桃粿、白饭粿、鼠曲粿等,都是用木印印成桃型,是人们以寿桃的外型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潮汕白饭桃,采用糯米饭作馅,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希翼;红曲粿、酵粿,是潮汕民间重大节日必备的祭品,红曲粿染成红色,因为红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征,蒸的酵粿因酵母的作用而松发,潮汕人便用以寄托兴旺发达的愿望。如果发酵过程做得好,蒸熟之后,粿面凸起而裂开,状如花朵,潮汕人称之为“笑”,意头好。

红桃粿

一年四季岁时节庆最常见的是红桃粿,形状有鱼形、椭圆形等的,里面刻上“福”或“寿”字圆形图案、纹理,也有“岁岁平安“吉祥如意”等的,一般用于年节祭祀时的祈福消灾,像红桃粿像个扁平的红桃象征长寿,加入红麴米染成粉桃色代表吉祥如意等(过去潮汕人做红桃粿时,有时往开水中调入一种叫“红花末”的色素,“红花末”所含化学成份,吃后对身体稍有不利,所以要提倡使用食用色素),漂亮精美的图案既能给人带来十分美妙舒适的感觉,在年节的时候还可用来互赠亲朋好友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蚁粿一般为圆形,内部刻上一些简单的花纹,如鱼纹,蝙蝠纹等,做出来的蚁粿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如大年三十祭祖,清明祭祖等,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条形,也用于祈福作用。

潮汕粿品还有石榴形、八卦形、龟形、多角形等的,花纹有菊花、梅花、石榴花等,果形有石榴、寿桃等,纹理有如意纹、鱼纹等等,千姿百态,粿品含着丰富的符号,每种符号既有审美艺术,又富含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桃”是婚姻,长生不老和春天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粿品的图案里面也有许多桃形,这反映了人们运用桃形来表达一种幸福美满、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等愿望。“石榴”裂开时露出无数的种子,喻多子多福之意,它表达了多子多福、儿女孝顺、家族兴旺的愿望,其适合的场合有新婚、摆满月酒、祝寿、拜神祈福等。粿品的圆形,主要表达着团团圆圆;鱼形表达年年有鱼;龟形有长寿之意;八卦形,则有辟邪保平安之意;蝙蝠则有“福”“寿”之意……通过这些图案,表达着潮汕做粿祭祀,祈祷吉祥和美好希冀,直接通过“福”“寿”“吉祥如意”等文字,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同样的,像粿类蒸熟制作,也寄予了人们祈盼蒸蒸日上的愿望。潮汕还有一道著名地方小吃“小米粿”,形状很独特,粿皮是银白色的,在粿皮外还雕有许多精致的花纹,好像一朵白色的花朵在春天里绽放开来。

小米粿

其实,不少的潮汕粿品,就像潮汕的木雕、嵌瓷等的一样,都是一件精美的民间艺术品,看着既有着视觉的愉悦,吃着又是一种美味,品着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潮汕文化内涵。潮汕俗语也有:“时令防时病。”同样的,潮汕人也选择性地利用适合节气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草药,用操作工艺拌入米粉(粿料)加工研制烹调成可口粿品,以预防疫病。如鼠曲粿,可用于春天御春寒咳嗽;红桃粿,可消食健脾;菜头粿,可去邪热气;麦粿,可利便养肝;桅粿,助消化、增食欲,祛疾病等。这些既让人们在享受美食口福的同时,又用适合时令的药膳,起到增进食欲,提供营养,调摄养生和医药保健,益寿康宁的作用。所以,对于潮汕的粿品,看着既享受着民间艺术,吃着既为美味又养生,而且还享受着文化熏陶,能边吃边了解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4

《舌尖上的中国》中说:“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似乎,这用于潮汕的美食上,很为适合。一直以来,潮汕人对于吃都遵循着守正创新、精益求精,似乎也至了苛刻的程度,就有如简简单单的粿品一样,也能吃出千般变化、万般风云,以至于在潮汕大地,乃至国内、外的不少城市,出现了潮汕闻名的粿食,有如潮汕牛肉粿、潮汕肠粉、潮汕粿汁、潮汕粉粿、潮汕小米粿等的,不仅仅上得了厅堂,也走入了千家万户,以满足人们对于味蕾的追求。更不可思议的是,潮汕的粿品也由此延生了一个一个的产业,带动了上以数千万、亿计的就业问题,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一种豪不显眼的粿食,也产生了数几十亿的经济社会效益。因为走进潮汕地区,以及在国内、国外有潮汕人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形行形业的潮汕牛肉粿店、潮汕肠粉店、潮汕粿汁店、潮汕粉粿店等的,还有在菜市场还可以看到有专门出卖粉粿、小吃粿、红桃粿等等潮汕特色的粿品,看着淋漓满目眼花缭乱且垂馋直流,更甚者现在不少网店还专营业着潮汕的粿品而且生意火爆。潮汕粿品,现在已不仅仅是潮汕粿品应用于传统祭祀方面了,因其独得风味也深得平常百姓的喜爱了。

粿类

潮汕人做粿,不同种类包不同的馅,不同的馅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了。一般的,做粿都有着一些共性的工序,有如做馅(炒馅等)、做粿皮(和粉等)、包馅(包裹等)、蒸粿等的。做馅,其形式多样,变化万千,这里以用糯米饭做成的馅为例)。人们将糯米用高压锅焖煮(用高压锅能确保糯米的甜味);用油跟葱蒜爆炒,然后加入猪肉、香菇,当炒得快熟的时候再加入虾米;将煮熟的糯米饭倒进去一起再搅拌几分钟,这样便完成了。做粿皮,先将准备适量的面粉(或有粘米粉、薯粉等的)放在一个盆子里,然后倒入热水,一边倒,一边用筷子去搅拌,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根据面粉的量而定。接着便用手来揉面粉,刚刚开始的时候会有点烫,得慢慢来,等到面粉温度适中的时候才用力将面粉揉成团。而用粘米粉的,记忆中母亲是于大鼎中,加入水加入粘米粉,一边慢慢加热一边慢慢的搅拌,直至成团拿出。包馅,首先揉出一小团面粉,然后将其揉成一个类似于碗的形状,接着加入适量的糯米饭,最后将糯米饭给包裹起来;做好之后便用一个做粿专用的模型来印粿,将粿放在模型上,逐渐将粿由中间慢慢地挤压到模型边缘,然后一个粿便印了出来。蒸粿,用一个圆形的支架,然后要放上一块布刚刚盖住支架(防止粿黏在支架上),将粿由外往里一个一个放在支架上,接着便可以放进锅里蒸上二十左右分钟就可以了。

粘米粿

潮汕的粿品,还体现着精细化,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辈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代传承着一代,也难怪潮汕有“歪鬓姿娘做无雅粿”之俗语。如粿类中的“白饭桃”,它的皮是使用潮汕最常见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简单地把粳米粉冲开水和成粉团,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因为如果粳米使用机器、或石磨干磨,磨出的粳米粉便会缺乏粘度,没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来米浆后,要先上蒸笼将粳米粉浆蒸熟,因为粳米浆蒸熟,制出来的粿皮才会有爽滑的感觉,吃时不会粘齿。如无米粿,先将番薯粉加入等量的清水,搅拌均匀。锅中放入清水(清水的分量应是番薯粉的两倍),放炉上烧至水沸,加入白矾(按克水加入5克白矾的比例),倒入番薯粉,搅拌均匀,成稀饭一样的糊状(应比糊略稠),待其半熟的时候,即端离火位,待其凉后才使用。如隔一夜后使用,效果更好)。有如传统名小食“鼠曲粿”,传统的做法是“鼠曲粿”用粿印印出来后,要选用干芭蕉叶垫底,这不仅能衬托粿品来自于自然的清新原始风格,而且芭蕉叶经蒸熟后,更能散发出一种芳香的笆蕉叶独特气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曲草香味相得益彰,有浓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又有如“甜粿好食难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费工夫,米至少要筛两遍,越细腻越好。炊甜粿也很费时,还要注意把握时间和添水……所以做粿也是有秘方的,精细考究的,没有手把手的传承,不下狠功夫,是做不出好吃的粿。

煎粿

潮汕人对粿品的馅的追求,也是至臻完美的。有如红桃粿的馅,用虾米、菜脯、香菇炒香等的糯米饭,吃的时候将粿皮煎脆,口感迂回于软嫩间,滋味香妙。鼠壳粿,将鼠壳草熬汁,混入糯米粉做皮,包上葱油、白肉丁、橙皮炒香的豆沙蓉,外皮香脆,内里清甜,口感软糯。朴籽粿,用朴籽叶最鲜的嫩叶,吃着是时节野菜的味道,很美味。包油粿,用炒熟的黑芝麻籽、炸得喷香的花生、加白糖搅拌做馅,还用于豆泥等咸馅,炸好的油粿酥香金灿诱人,一口咬落,花生芝麻白糖的馅料“咔呲”响,满口留香,与潮汕的工夫茶一同享用,超级令人满足。有如无米粿,其馅有虾米、韭菜(咸馅)、或芋泥(甜馅),咸馅的制法是取去皮绿豆畔放蒸笼中蒸熟,用面棍将其压幼,加入虾米茸,经腌制过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调入鱼露、胡椒粉、味精,炒匀即成,而甜馅的制法则采用绿豆沙或芋泥,炊熟了有如“水晶球”。吃时在鼎中煎熟了吃之,有如吃着一晶莹剔透的“玉脂”般美妙,而且香气逼人。草粿(也叫仙草密),由一种名为“草粿草”的植物煎取而成,它最出名的功效就是清热解*、退肠火,加上价钱低廉。每年夏天大街小巷就有卖草粿的小贩,或推着小车、或摆着小摊,一手执瓷钵,一手拿铜勺,一句吆喝“豆花,草粿”,要了一碗黑溜溜草粿,撒上了细细的白糖或红糖,吃着爽滑清甘,清香可口,甜度恰好,吃着都是满满的儿时味道。小米粿做法新奇,造型独特简单。小米粿,馅是白萝卜、香茹、小虾米等,蒸熟了如一朵晶莹剔透盛开的花,香飘四方,吃着粿皮柔软有韧性,口感柔滑,香而不腻,粿皮就像在嘴里跳舞一般,再加上馅里边的传统味道和独特香味,使人吃了第一个还想要第二个,有“食小米粿致神仙”的感觉。鲎粿,馅为鲜虾、南乳肉、鲜肉碎、鲜鱿、厚菇、盐、味精等,蒸熟后放进花生油或猪油锅里,用文火浸炸至外表呈浅金*色即成,吃时再蘸以辣椒酱掺酱油的酱料,外皮酥脆,内里热透嫩滑,具有鲜、辣、香、咸,一口都是天底下综合的好味道……

潮汕人的粿品,不仅体现出了潮汕人从平凡之物中,穷尽机巧的聪明才智,也表现出潮汕人对细致生活的追求,吃着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民间艺术的鉴赏,还是美味的感触,还有着地方文化的品尝。

5

潮汕地处广东和福建的交界处,历史上记载潮汕襟山带水,是著名的侨乡,海洋文化浓郁,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等美称,潮汕美食。潮汕地区有“日食三餐不知厌”、“三代富贵,方知饮食”的说法,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祖籍潮州,味觉中处处留着潮汕滋味的乡愁,也正如他所指的“食在广州,味在潮汕”。潮汕是美食的天堂,潮汕人以咸淡酸辣口味不同,调制出因地而异、不同风味的粿品,这也可能从“潮汕是美食的天堂”中略见一斑。鲜”是现代人追求美食的一种“奢饰品”,也是人们对食物的极致期盼。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

粿汤

潮汕人一直秉承“匠心做粿,为鲜而造”,其闻名的潮汕粿汁、潮汕粿汤、潮汕牛肉粿、潮汕笋粿、潮汕粉粿、潮汕小米等等的,大多就地取材,以潮汕临海的海鲜、盛产的竹笋、鼠曲草、牛肉等为原料、馅,吃着那海鲜有如刚从海里游出来的,那嫩竹笋刚从山上掰出来的,那鼠曲草刚从田里摘上来的。一切,都是原始自然新鲜,很满足客人们对于新鲜的口感需求,真正的吃出美食的幸福感,享受鲜美味觉的冲击,以及童年味蕾的记忆。许多外地人,以及羁居他乡的潮汕人、居住籍海外华侨,饕餮盛宴也比不过一碗洁白细腻的粿汁、吃几盘潮汕炒牛肉粿、潮汕粉粿、潮汕肠粉等的,令他们胃口大开,吃出了熟熟稔的泪花……

鼠曲粿

鼠曲粿实际上是一种药物食品,《本草纲目)中载:“原野间甚多……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楚人呼为米曲,北方呼为茸母。可以入药,性平、味甘,能祛痰止咳。”《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二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和本草》卷十一引作:“三月三日,取鼠曲汁和蜜为粉,以压时气。”龙舌(米半),鼠曲粿之名,即用鼠曲和米粉末儿做的一种饼食。唐代皮日休在《躬掇野疏兼示雅什用以酬谢》诗云:“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本草纲目)引邵桂子《瓮天语》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可见以鼠曲草制饼食的风俗至南北朝已有,后代代相传,至今潮汕风俗依然。不过,古时北方吃鼠曲粿是在清明寒食之间,潮汕却是在春节前后,这是气候使然。

潮汕鼠曲粿名小吃之一由来,相传南宋年间,在元兵入侵潮汕地区时,当兵荒马乱,百姓流落于荒野之中,特别是冬寒饥饿,无物可充饥人们发现田中有一种野草“鼠曲”。这种草既能充饥,又无*,还有特殊的香味,便把它作拿来食用。后发现该青草可以渗入大米磨成浆来做成粿,逐渐便认识到这种青草是一种好东西,为了方便使用,把摘来的青草用太阳晒干,可以蓄藏。在逢年过节时,随时都可以使用。后来这粿品经民间逐步改进,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为使用用糯米和蕃薯,这样使粿皮比较柔软,再把粿馅从原来用蕃薯和红糖,改为用绿豆沙馅,有的是用红豆沙馅,还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后脱膜用白砂糖研碎烂作馅。这一改进便成粿皮柔软不涩,馅甜香,软滑,滋润,也就成为名小吃。现在这小吃以民间的一般食品已成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宾馆、酒店、酒楼就餐经营。鼠曲粿的名称就在于个鼠字,有的把鼠曲写成“鼠壳”“鼠粬”,这样也有的误认为是老鼠的壳了。

牛肉粿汤

潮汕牛肉粿汤、牛肉粿,最具特色的牛肉丸、牛杂、牛肉等的,潮汕人对牛肉各个部位,有着几十种不同的叫法,脖仁、吊龙、匙仁、匙柄、五花趾……部位不同,口感各异,堪称潮汕版的“庖丁解牛”,也令人真正的吃出了牛肉的味道。据说,潮汕牛肉丸有近百年历史,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丸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吃起来就有点嚼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而且正宗的牛肉丸都是手工制作。这可见潮汕牛肉粿汤、牛肉粿,配上潮汕特有的沙茶酱或辣椒酱,吃起来真的很有纯正的味儿,能将人的*儿都吃了出来。这也难怪,在九十年代初,香港无厘头大师周星驰把潮汕牛肉丸引入其影视创作之中,《食神》中的牛肉丸用来当乒乓球打,顿时使潮汕牛肉丸风靡大江南北,许多游客都慕名前往一试美味。

鲎粿

潮汕传统鲎粿,其做法是取鲎肉与米浆混合,加入猪肉末香菇鹧鸪蛋等食材一同炊制,最后再经油浸高温烹制而成,极具潮汕乡味。据《潮阳县志》记载:“潮邑鲎粿乃粉粿中之精品,清康熙年间也以奉客。而粉粿则唐乃有之。”棉城先民用粥浆或薯粉以及鲎肉、鲎汁为料,后创新用鲜虾或碎肉,有的加香菇、鲽脯、花生仁一起调制,蒸制成形似蟠桃的粿品,用油文火煎熬,再蘸以辣椒酱或酱油,气味更加芳香可口。关于鲎粿由来的传说有很多,大多是说潮汕地区以前盛产鲎这种水生动物,于是以鲎为食材做成潮汕特色的粿品,这就是所谓的鲎粿。因为以前物资匮乏,杀了鲎后,觉得蓝色的鲎血不可浪费,于是便将之加入了冷糜、薯粉等浆水原料中一起制成了粿品,尝试之后发现,有一种特殊的鲜味,于是就成为了鲎粿。而自鲎被列为国家二级海洋保护生物,潮汕人就采用花蟹、虾等近海软体动物作为制作鲎粿馅,加入肉末、香菇、鹧鸪蛋等,最后再油浸高温烹制,出锅后用剪刀剪开,倒上特制海鲜酱,口味也是十分独特的,也很为好吃,只不过鲎粿已不是真真正正的“鲎”粿了。

红桃粿蒸熟

潮汕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红桃粿,据说来源于仙桃。古人云:“天上有桃,名曰蟠桃,闻此桃可活百年,尝此桃可活千年。”故此,人间也有了寿桃一说。潮汕先民以此传说为原型,制作出红壳桃粿,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长命百岁身体健康的祈祷,吃着也有“福份”了。而潮汕的安仔粿,其同样来源于“老仙翁”“鲤鱼”“石榴花”“跃龙门”“哪吒”等传统民间传说。“鲤鱼”寄托年年有余,且有“跃龙门”之追求,意喻升官发财;“石榴花”因为石榴多籽,寓有祈求生育旺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哪吒”象征正义、敢于拼搏的精神……安仔粿大多为红色,红色是潮汕人心中的吉祥色泽,暗喻生活红红火火,也有驱邪纳吉之意。相传,以前的潮汕先民生活困难,没有多余的钱买各种肉,鱼,水果祭拜,智慧的先人就灵机一动,把粿品做成鱼,水果等各种图案,既节省了开支,又满足了后代希望给祖先丰盛祭品的愿望,后来就做成了印有各种图案的“胺仔粿”了。

*仔粿

关于潮汕粿品的民间传说,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潮汕地区民间还流传着的有关粿品的谚语、故事。有如“无工做幼粿”,说的是倘工夫不济勉力而为;“贤做雅粿”,说的是工于心计、善做表面文章的人;有如“歪鬓姿娘做无雅粿”,指有些女人倘仪表不整,手艺不佳;有如“灶头拾着粿,眠床拾着被”拿人家东西,并非偶然捡来;有如“咬破粿”,指事情弄糟露了馅;有如“别人草粿别人糖”,形容慷公家或他人之慨;有如“乞食丢落粿”,指那些异想天开、绝无可能的事;有如“无苦奈何舂甜粿”,指情出无奈舂的甜粿;梅陇儿儿歌唱的“猴舂咪(一种昆虫)咪舂猴;舂白米,做菜包;一碗食,一碗留;留在后灶头,乞猫撞胶落(掉下),目汁流流……”,说的便是菜包粿的故事等等。这可见“粿”是贯穿在潮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牵扯着他们心中的乡情、亲情,与他们的欢乐和悲苦紧密相联。潮汕人的粿,不仅是满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结着一种本土文化,体现着潮汕的精神,一种独有的风味,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粿仔卷

从粿品的味蕾,读懂潮汕。吃,总给人一种独特的美,食物由口而入,跳动于味蕾,最后滋味在心中感悟。从粿品各色美食的味道中,能体会到潮汕的个性与特点,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食物抱有虔诚之心的潮汕,一定是有趣而充满人情味的。这也难怪,《舌尖中的中国》说:“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而潮汕的粿品,历经多年的传承守正、创新发扬,简简单单的一块粿,普普通通的一份粉,朴朴素素的一种草,平平凡凡的一些海鲜,在潮汕人的心灵手巧的“塑造”之下,注入了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灵*,也成了海内外近0万人潮汕人味蕾记住乡愁的地方。

粉粿

一个人不知道吃什么而感到孤独时,那就走进潮汕的美食店吧!一个人靠着窗口的桌子静静坐着,在纯净宽敞简单的空间,听着缓慢的耳塞音乐,吃上一碗牛肉粿汤,抑或来上一盘炒牛肉,因为美味的剌激,吃着吃着不知不觉之中,就会驱散这种孤独感。而潮汕,是一个最接近神仙的地方,也是一个无需用双眼就能读懂地方。这个归隐于粤东的土地,从来都是被旅行者所忽略的奇迹之地,许多人可以给自已放个假,来这个“最接近神仙的地方”寻找“诗与远方”,在潮汕美景与美味的诱惑下,三两日放慢时光的闲情,便会感觉到自己已离不开这个低调的美食胜地。自古有“食粥致神仙”的说法,而在潮汕便会认为这是“食粿致神仙”了。所以有时我也想着,吃着潮汕的一千个粿品,也就能吃出潮汕的一千种美食的味道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